“这孩子才3岁,就知道抢玩具,还动手打人,肯定是天生坏种!”小区里,张阿姨看着孙子和邻居小孩打架,皱着眉头说。旁边的李奶奶却摇头:“小孩懂什么?肯定是大人没教好,我孙子小时候也抢东西,现在不也懂事了?”两位老人争得面红耳赤,一个信“人之初性本恶”,一个信“人之初性本善”——这俩观点,从古吵到今,到底谁对?
其实,“性本善”和“性本恶”都不是“绝对正确”的答案,它们更像两把不同的尺子,量的是人性的不同侧面。今天咱们就唠唠:这俩观点到底在争什么?它们之间有啥联系?最后咱们再聊聊:现实中的人性,到底该怎么看?
一、“性本善”:人天生有“善的种子”,但得浇水施肥才能发芽
先说“性本善”。这个观点最出名的,是孟子说的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人刚生下来,心里都藏着“善的种子”,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,但得靠后天的教育、环境去浇水施肥,才能长成参天大树;要是没人管,小树苗也可能长歪
我表姐家的小侄女就是个例子。她2岁时,有次在小区玩,看见邻居奶奶提着菜篮子走路不稳,主动跑过去说:“奶奶,我帮你拿。”表姐当时特别惊讶:“这孩子平时挺调皮的,怎么突然这么懂事?”后来她想明白了:家里平时总教她“要帮别人”“对老人要礼貌”,这些话就像“种子”,平时没发芽,但遇到合适的机会(比如看到老人需要帮助),就冒出来了。
展开剩余81%关键点:“性本善”不是说人天生就是“大圣人”,而是说人心里有“向善的倾向”。比如小孩看到别人哭,可能会主动递玩具;看到小动物受伤,可能会想摸摸它——这些行为不是大人教的,而是“本能”里的善意。但这种善意很脆弱:如果家长总说“别多管闲事”“别碰脏东西”,孩子可能慢慢就不敢表达善意了;如果周围人都冷漠,孩子也可能跟着学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。
我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这样。他小时候特别爱分享,有零食总想着给小伙伴。但他妈总说他:“你傻啊?自己留着吃不行?”后来他再拿到零食,就偷偷躲起来吃,再也不愿意分给别人了。你看,“善的种子”需要“好的环境”才能发芽,否则就会被“压抑”甚至“扼杀”。
潜台词:“性本善”不是“人天生完美”,而是“人天生有变好的可能”——但这个可能,得靠后天去激活
二、“性本恶”:人天生有“自私的基因”,但规则能把它“关进笼子”
再说“性本恶”。这个观点最出名的,是荀子说的: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人刚生下来,心里藏着的是“自私、贪婪、懒惰”这些“恶的苗头”,就像野兽一样,得靠后天的礼法、教育去约束它,才能变成“善的人”;要是没人管,人就会为所欲为
我表弟小时候就是个“小恶魔”。他2岁时,有次妈妈买了蛋糕,他一把抢过来,说:“我的!不给你吃!”妈妈让他分给姐姐,他直接把蛋糕摔地上,还打人。表弟妈当时特别崩溃:“这孩子怎么这么坏?”后来她学了点儿童心理学,才明白:小孩2岁左右进入“自我意识敏感期”,会本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——这不是“恶”,而是“生存本能”。但如果不引导,这种“本能”可能变成“真正的自私”:比如长大后抢同学东西、占小便宜、甚至欺负人。
关键点:“性本恶”不是说人天生就是“坏人”,而是说人天生有“利己的倾向”。比如饿了想先吃饭,困了想先睡觉,看到好东西想占为己有——这些都是“本能”,不是“恶”。但人和社会是“群体生活”,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,社会就乱套了。所以需要规则(比如法律、道德、家教)来约束:“不能抢别人东西”“要排队”“要分享”……这些规则就像“笼子”,把“自私的苗头”关起来,让人学会“利他”。
我同事老周的故事特别典型。他小时候家里穷,父母忙生计,没人管他。他为了吃饱,经常偷邻居家的鸡蛋;为了玩,经常撒谎逃课。村里人都说他是“坏孩子”,他自己也觉得“我就这样,改不了”。后来他爸发现后,没打没骂,而是带他去工地搬砖,说:“你偷一个鸡蛋,省5毛钱;但你搬一天砖,能赚20块——靠自己劳动挣钱,不比偷强?”老周搬了三天砖,手都磨破了,从此再没偷过东西。现在他成了小老板,总说:“人天生想偷懒、想占便宜,但规则和教训能让人明白:‘恶’可能让你占一时便宜,但‘善’才能让你走得远。”
潜台词:“性本恶”不是“人天生无药可救”,而是“人天生需要被约束”——规则不是“限制自由”,而是“保护大多数人的自由”
三、“性本善”和“性本恶”:看似对立,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
说到这儿,你可能发现了:“性本善”和“性本恶”吵了几千年,其实它们说的根本不是“非此即彼”的事——一个强调“人天生有善的可能”,一个强调“人天生需要约束恶的可能”;一个像“阳光”,一个像“围墙”,缺了谁都不行
举个例子:你带小孩去公园玩,他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,主动跑过去扶。这是“性本善”的体现——他心里有“帮助别人”的善意。但如果公园里没有大人看着,有个大孩子抢了他的玩具,他可能也会哭着抢回来,甚至动手——这是“性本恶”的体现——他本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。
关键点:人性是复杂的,既有“善的种子”,也有“恶的苗头”。就像一棵树,既有向上长的枝叶,也有向下扎的根;既有开花结果的潜力,也有被虫蛀的风险。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小孩扶人,就说“人天生是善的”;也不能因为看到小孩抢玩具,就说“人天生是恶的”——人性是“善恶交织”的,关键看后天怎么引导
我奶奶常说:“小孩就像面团,揉好了能蒸馒头,揉不好能摊煎饼。”这话特别接地气。面团本身没有“善恶”,但揉的人手艺(教育、环境、规则)决定了它是馒头还是煎饼。同样,人性本身没有“绝对的善或恶”,但后天的引导(家庭的教养、学校的规则、社会的法律)决定了它是向善还是向恶。
潜台词:“性本善”和“性本恶”不是“敌人”,而是“伙伴”——一个提醒我们“要相信人能变好”,一个提醒我们“要警惕人可能变坏”。只有把两者都看到,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性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别纠结“人之初”是善是恶,先做好“人之终”的引导
其实,争论“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”,有点像争论“鸡蛋是从哪头破的”——对普通人来说,更重要的是“怎么让鸡蛋变成好吃的菜”。人性也是一样:我们不用纠结“人天生是善还是恶”,而是要明白“人可以变善,也可能变恶”,然后想办法“让善的部分长大,让恶的部分变小”
如果你是家长,就多给孩子“善的引导”:教他分享、教他共情、教他遵守规则——哪怕他偶尔抢玩具,也别急着骂“你天生坏”,而是说“我们试试一起把玩具还给小朋友,好不好?”
如果你是普通人,就多给自己“善的约束”:看到利益时,想想“这是不是该我的”;遇到矛盾时,想想“如果我是对方,会怎么想”——规则不是束缚,而是保护你成为“更好的自己”。
最后想对所有人说:人性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但生活有“更好的选择”——我们可以选择相信“善的可能”,同时警惕“恶的苗头”;可以选择用爱浇灌“善的种子”,用规则修剪“恶的枝杈。毕竟,人生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证明人性是善是恶”,而是“让自己和身边的人,因为我们的存在,变得更善良、更温暖”。
所以,下次再听到有人争论“性本善还是性本恶”,你可以笑着说:“别争啦,人性就像天气——有时晴,有时雨,但我们可以带把伞,既享受阳光,也躲开暴雨。”
发布于:江西省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